前段时间,家乡友人和我提及了家乡春晚的事,谈了很久,谈到了舞台、春晚节目以及春节的气氛。看的出,富有文化底蕴的叶家村,在物质生活极大地改善后,村民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,对文化生活的期盼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。从2018年起家乡已经举办了两届春晚,还邀请了市、县电视台参加拍摄,外地宗亲和周边的群众也前来观看,场面宏大,村民们着实风光了一次,也过足了明星梦。说到我们的春晚,平时寡言少语的乡亲们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,从他们的笑容中我感受了家乡的变化。
去年临近春节,我有幸观看2019年春晚的彩排。一段扇子舞跳出了大姐们的欢乐,柔美的身姿,灿烂的笑容,轻盈的步伐,变换出“山美、水美、人美”的造型,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六十岁的大姐们,身穿华丽的服饰展示她们优雅的风采,她们平时忙于家庭,躬耕于土地,岁月虽带走了她们的韶华,但她们却有一颗滚烫年轻的心;一段黄梅戏“双膝跪地喊亲娘”将母子情深、万般无奈演绎得如此真切,从中体会了黄梅戏优美的旋律,也将人间真情推向了极致;一群天真活沷的小女孩,登上舞台献上童真、童趣,她们的动作和队形还不标准,但她们认真的态度感染了每位观众;还有叶枫大哥和芳苗、火霞大姐演出的《老婆老妈》还被省联谊会推广,作为宣传家庭和谐的典范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秀场遍地的今天,家乡的晚会虽无法和电视里节目媲美,但却充满着原汁原味,透着一股浓郁乡村气息,似山谷中一片云朵,春天里一缕清风。
看完这场浓郁气息的晚会,漫步走在村中,眼前是干净的水泥小道,一幢幢农家小楼端坐在路边,与翠绿的树木相映成趣,一辆辆小轿车穿梭村中,汽笛声和着返乡人们欢声笑语,让春节前的乡村多了许多欢快和喜庆。
看到眼前的情景,又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,那是七十年代中期,整个村庄真的很穷,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,村民们穿着色差基本一致、款式基本相同的服式,每个家庭都在为吃饱穿暖而努力挣扎着。那时,乡村的夜晚一片寂静,没有电的照明,更谈不上什么电视、电影了,文化生活十分单调。记得有一年冬天,好像是为响应上级号召,村里几个文化人千挑万选了演员,购买了锣鼓家伙,在文化室里自导自演了一场《洪湖赤卫队》。演出时观众很多,但台下的观众却没有多少热情,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焦虑,许是生活压力很大,还是当时的政治气氛很浓,作为孩子的我们并不知道。我们只管看热闹,觉得唱唱闹闹很有趣。台上的演员很是拘谨,一曲曲台词和唱腔在锣鼓的喧嚣中程序化地完成了,当时觉得《洪湖赤卫队》主体歌很美,女主角演唱很到位,但声音不大,没有麦克风扩音,效果当然也不好。
轰轰烈烈《洪湖赤卫队》演出完,瞬间就销声匿迹了,村文化室内再也没有演出其他节目了,那间专门盖做文化室的房子一直空闲下来,八十年代后期作为资产处理给了村民,后来村民还开了加工厂。一场运动式的演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,物质和文化匮乏的那个年代,这场看似普通的演出因为罕见而弥足珍贵,也给儿时的我带来了少许的欢快,我一直盼望着村里再举办类似的演出活动,可伴随着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。
最是时光留不住,转眼四十年匆匆,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不曾想到的是四十多年后今天,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普及,乡亲们通过手机建立了微信群,不再满足电视电影等节目,不再满足衣食无忧的闲情生活,纷纷要求办一场晚会自娱自乐。建议一提,便有了太多人支持,于是便有了两届春晚。空闲时大家不断地排练和交流,酷爱打麻将的村民也放下了手中的麻将,赌赙之风也减少了不少。闲暇时村民们在舞台上高歌一首,或舞动身姿再扭一段,在音乐的熏陶下,愉悦了身心,也提高了身体素质,家庭争吵也少了许多,村民之间感情也融洽了起来。
家乡的变化,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高,更体现在精神文明的需求。从七十年代的样板式的演出,到今天自娱自乐式的个性化需求,从贫穷时代的乐器单调、节目贫乏,到今天演出舞台的华美,节目异彩纷呈,无不彰显出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对精神生活的向往,对实际生活的贴近,以及对人性的回归。